当前位置首页2023《时间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绪论》

《时间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绪论》

类型:剧情 冒险 战争 其它 2001 

主演:周宇鹏 

导演:金泰浩 

剧情简介

中国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初步掌握人体解刨学的?

上世纪50年代,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地区,考古专家发现一座上古遗址,后被命名为“大溪遗址”。在这座距今6400年~5300的遗址中,考古专家随后有了诸多发现,但其中有一件却令人不解。

在一座大溪先民的古墓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悚的场景:一个30—35岁的壮年男性,被六支骨镞分别从锁骨、肋骨、胸部等处刺入,精准的刺中死者的五脏六腑。

显然,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惩罚手段,但背后隐含的信息却令人不解:如果古人不懂人体结构情况,就很难实施如此精准的惩罚;如果古人懂得人体结构,这是有目的刺中五脏六腑,那么岂不是说明早在5000年前,大溪先民就掌握了初步的“人体解剖学”?

一直以来,在人们印象中,中医并不解剖,所以中国没有人体解剖学。直到近代西医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才有了人体解剖学。

然而,大溪遗址古墓中的这一具尸骸,却颠覆了传统认知,难道早在5000年前,中国人真掌握了初步的人体解剖学?

其实,大溪先民掌握的人体结构知识,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从史书记载来看,中国人早就掌握了基本的人体解剖学,只是现代中国人不愿相信罢了。换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人体结构,中国人如何知道且命名五脏六腑,中医的针灸等又如何治病。

中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可以从《山海经》中看到,大禹就是被解剖出来的。“帝令祝融杀鲸于羽郊,鲸复生禹”,这一记载对大禹出生语焉不详,但详细解释见下:

鲸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鲸死了三年不腐烂,于是天帝好奇,就给手下一把吴刀,让他解剖鲸。不想,破开鲸的肚子之后,却飞出一条黄龙,腾空而起,降而成“禹”。

除了证实解剖古已有之之外,还给人无数遐想,比如:鲸是不是女性(进而推测上古三皇五帝等都是女性,因为当时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这是不是破腹生子?

神话源于生活,尽管现实不会有“鲸”、“禹”这么神奇,但肯定有一定的生活依据。

实际上,不管5000年前大溪先民,或4000余年大禹时代,中国人到底是不是懂得人体解剖学,如今不能100%的确定,但在商朝时期,中国人肯定掌握了初步人体解剖,有甲骨文为证!

比如儿字,象征小儿头囱末合;孕字为人大腹之形,且有子在腹中;蛊字为肚子里有寄生虫的意思。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可以直观的反映古人的认知。显然,从儿字、孕字、蛊字等来看,不掌握一定的人体解剖,根本造不出来。更为关键的是,以今天眼光来看,甲骨文上的这些文字,非常符合人体实际情况。

比如,下图中的蛊字与儿字,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古人必然有过人体解剖,不然不会如此形象的描绘。其中,儿字从左到右分别为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广为人知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解剖”的认识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在《灵抠·经水篇》中,“解剖”两字最先出现。

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

《黄帝内经》中的《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有讲述解剖学的专门文字,对人体骨骼、部位、血管、脏腑等,都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甚至一些解剖学名称,至今还在使用,比如对五脏六腑的命名。

甚至《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诸血者,皆属于心”的观点,对血液与心脏的认识,与今天无异。诸如此类,令人惊叹。

司马迁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提到了一位上古神医俞附,非常精通人体解剖!

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镕石,挢引,案杬,毒熨,一拔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

这一段记载虽然神奇,但的确非常清晰,先割开皮肉,疏通经筋,按摩神经,接着拉开胸腹膜,抓起大网膜,最后洗浣肠胃,漱涤五脏。

当然,有学者怀疑,所谓上古神医俞附,很难证实,但通过这段记载,可能结合了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的中国解剖知识。但不管如何,至少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一定的人体解剖学。

其实,即便精通人体解剖的扁鹊、华佗之后,宋朝也有过大规模的解剖活动(汉朝有过大规模人体解剖),只是鲜为人知罢了。

宋朝发达的医学和针灸铜人的出现,侧面反映出人体解剖学的兴盛。从史料中可知,宋朝有过《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等,涉及到五脏、腹腔、血管、消化、生殖等多个方面,解剖成就令人叹为观止。

在《难经》、《甲乙经》、《千金方》、《东斋纪事》、《梦溪笔谈》、《岩下放言》、《内外二景图》和《洗冤录》等著作中,还保留着诸多解剖学资料,证实了中国古人的辉煌成就。

显然,说中医不懂解剖的观点可以休也,说古代医生不懂科学验证的观点可以休也。

从中国古代辉煌的人体解剖学来看,大溪遗址这一具尸骸的悲惨遭遇,可以确定不是偶然,而是被人有意识处以刺中五脏六腑的惩罚,大溪先民早就掌握了初步人体解剖学。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这些解剖知识一代又一代流传,最终被后人验证、归类,记录在《黄帝内经》等医学书籍中。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中国人知道中医,却不知道中医也有辉煌的解剖知识。甚至如今还有一些学者提议取缔中医,荒谬之余又让人悲哀,这些顶尖的学者,对中医又了解多少?

学习解剖学基本观点有哪些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为了学好解剖学,必须采用适合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的学习方法。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形态描述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其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和模型等观察结合起来,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学会运用图谱等形象教材,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

重视实践,以及与临床的知识结合点。大家学习要做到观察标本—亲自解剖—活体摸认相结合。大家要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时,尸体标本材料的珍贵,同学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利用一切时间去解剖、观察标本,不能因有点药物的刺激性难闻等就畏缩不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抑或是出生后死亡?足球运动员容易损伤哪侧半月板?等等。这样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同时通过实践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也避免他们成为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的知识。

(五)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

随着生长和发育,人体各器官结构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学习用的标本都是经固定处理过的标本,器官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瞬间的静态图像,必须把静态结构与活体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掌握其结构和功能。如四肢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在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其投影线有很大变化;再如胸、腹腔器官的生理位置随呼吸运动的不同时相,也存在较大差异。

学习本门课程时除了上述的原则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观点以及理解与记忆并重的方法外,还应该着重用下面的学习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形态知识。

1.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让医学生一开始就接受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自学能力,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养成正确的学习观是非常必要的。这包括:

(1)主动学习 同学们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自觉实践,带着求知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志存高远,有奋进向上的志向,就会不断克服困难,主动学习。

(2)超前学习 医学生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巳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后者略高于前者。大家在学习中要最大可能地把自身潜力发挥出来,使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变为现有发展水平。要时时向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以适当快速过渡与跳跃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3)愉快学习 在学习本门课程中要有信心,充满热情,以愉悦欢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内驱力,可使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有利于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戒和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使人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而消极情感则压抑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2.认识大学教学方法与中学的不同,转变学习思想

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直线传授知识的方法,而且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与教师讲的多少有关。教师的作用应是加速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即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大学与中学教学上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老师减少了讲课时间,强调学生自学,特别是以问题为基础(或中心)的自学。因此,要求医学生要适应教师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生由接受式向探求式转化。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的因素减少,而“学”的因素增多,逐步转化为能独立研究过程。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讲授”的职能由传授、灌输知识变成自学和研究上的指导,而“学”的含义也由接受变成理解和探求。

由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智力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造就的大学生应是具有创造思想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学习上必须转变现有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把现在广为采用的被动的学习方法改变为更加主动的学习,包括同学们自我指导的独立学习以及老师的辅导等方法,学生既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会”的本领,教学的目的不是“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而是“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3.抓住学习重点

本门课程的要求见学习大纲,概括地讲,学习中主要掌握方面,即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点,大家在学习时要做到有所侧重。

4.重视理解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在学习中特别强调直观性,要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多观察实物标本、模型,达到文字、图谱与标本的相结合,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同时,对许多固定结构、名称还需要机械记忆, 并需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如对某些内容反复刺激、建立起逼真的立体形态、联系记忆以及编记忆歌诀和顺口溜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也可把一些内容综合在一起集中记忆,如胸骨角平面有哪些重要结构?上、下肢由于功能上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在骨、关节的结构特点上有哪些?整个消化道能防止食物反流的结构有哪些?全身的“三角”结构有哪些?全身的“管”结构有哪些?神奇精密的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是以“3”来分段的,如成人骨中有机质占1/3,无机质占2/3;股骨颈被髋关节囊的包绕特点;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等;还有解剖学上的“人体之最”,如最长的骨、最长的韧带、最长的肌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

5.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参考书

学习人体解剖学首先要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目前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姚志彬教授主编供同学们使用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教材—《医用解剖学》,是国内比较好的教材之一,该书以层次叙述和以尸体解剖操作方法为主。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教材也可参考。此外,根据需要还应选择一定的参考书,如张朝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钟世镇院士主编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丛书》、于频主编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初国良、汪华侨主编的《医用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以及一些复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外文参考书主要有《Gray’s Anatomy》,这是一本有近百年历史,已连续出版39版,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极大的、经典的大型参考书,书的内容丰富,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等较新的内容,国内已翻译的出版有第 38版的中文译本。《Method of Anatomy》图文并茂,书中简图和文字叙述有独特的风格和见解。《Cunnigham‘s Textbook of Anatomy》曾11次出版,是一本局部解剖学教材。

主要杂志有《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Anatomy》、《Anatomical Record》等。

6.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现在是Internet时代,要特别注意网络学习,广泛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课件和素材库等;准确把握解剖学姿势、人体轴和面、方位术语和英文解剖学名词;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从中汲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高效使用教材、提纲、图谱、挂图、标本和模型;多接触标本,不应惧怕尸体和福尔马林刺激,尽早进入角色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

7.终身学习的观点

随着新的医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层出不穷,给解剖学带来许多新问题,终身学习将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人们在医学工作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将超过实际工作时间, 终身学习在解剖学中的学习地位和比重也越来越高。如fMRI、PET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学习者要从人体断面层次来研究和认识器官结构。所以,学习者要具备高级学习能力,懂得学习策略,充分自主学习、科学学习。

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是艰苦的劳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目的,与时俱进,激发学习和求知激情,营造创新性学习氛围,不断进取,学好人体解剖学。

西方人体解剖学是何时传入我国的?教科书是怎样出版的?

已经出版的《简明广东史》称:“西医传入中国以种牛痘为最早。”并说明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皮尔逊传种牛痘于广州。这种说法亦见于不少著作,其实并不准确。《羊城晚报》晚会版《西药何时入中国》一文提及西医药传入中国时间在清初康熙年间,要早于这一说法。然而,西医西药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可以上溯。

历史上,广东确实是西医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传入的时间在明后期,传入的地点在当时尚属广东的澳门。而且,在清初康熙年间,广东就出现了最早的以西法西药治病的中国医师。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一次西洋医学传入时期”。至于种牛痘传入中国是此后的事,是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开始,被称为“第二次西洋医学传入时期”。

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第一次传入的时期是明代后期,正当16世纪欧洲科学和文化开始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西方由于生产力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出现了革新的高潮。在医学领域,由于人体解剖学的开创,意味着西方近代医学的开端。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入华传教而传播西医,就是从人体构造、解剖学开始的。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所撰的《西国记法》,主要讲记忆方法,但该书《原本篇》涉及人体构造,介绍脑的位置及功能,被认为是西方神经学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教士邓玉函的《泰西人身说概》,是西方解剖生理学传入中国之始。熊三拔的《药露说》开西药制作术传入中国之先河。最早在华开办医院的西洋传教士是葡萄牙人卡内罗(1543年-1583年),他于明隆庆二年(1567年)来华任天主教主教,曾在澳门开设三处医院。一处是仁慈堂,又称“支粮庙”,仿罗马仁慈会开设,救助贫弱老残,兼收弃婴孤儿;另一处是拉法医院,澳门人称“白马行”医院,又称“医人庙”,专为基督教徒看病;还有一处“发疯院”,又称辣匝禄麻风院,又名望德堂。传教士以此引诱澳门华人信仰天主教。当时葡人租居澳门,澳门在行政上归属广东行政官员所管辖,因此,可以说西医最早传入了广东。

西方传教士于清初继续来华,利用医药进行传教活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月,康熙皇帝患疟疾,久治不愈,由于传教士献上金鸡纳及其他西药治愈了他的病,从此传教士益得康熙皇帝信任,传教士医师的医疗活动得以扩大,西医药的影响也得以进一步扩大。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康熙宫中出现了一位广东籍的西医师高竹。

高竹是新会沙堆那伏村人。字嘉淇,号广瞻。其父高日琮,敕赐文林郎。文林郎是七品散官官衔,并非实职,从高竹的经历看,其父之官衔当因为高竹任职宫中所得,高竹的家庭出身应是穷苦人。据那伏村高氏族谱《高氏宗祖贵显徙居捷录》所载,高竹4岁即遇迁海移界,随父母流徙会城、古劳、石头等处谋生。10岁时,其父被匪贼掳杀,他奔逃出国,到了暹罗(今泰国),与葡萄牙人同住,习西洋学问,后习医理,历时16年。时有葡萄牙传教士伊氏、叶氏、余氏来华,途经泰国,高竹遂随同归国,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7月回到广州,时年26岁。回乡数月后,复出省城会见伊氏、叶氏,同游于江浙、湖广、广西,始回邑居住。曾在会城设医馆,以西医为人治病。高竹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位在广东开设西医馆的中国人。

高竹医术高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月,钦差大臣安多(传教士)闻高竹通晓西洋医理,偕其入京荐见康熙皇帝,赐为“钦天监天文学候选博士”,安排居住在顺天门,每天入宫为帝后看病,授养心殿御医。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月请假回乡省亲,途经广州,获官员赏赐。回乡后,在会城濠桥街上街建屋居住,并在金紫街创设地利削教会,是西洋天主教传入新会之始。高竹后辞呈获准居乡,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御赐“天台硕彦”四字,诰钦天监博士,留任养心殿御医。高竹在会城所创建的天主教堂,雍正年间奉诏毁除,改为古冈义学,后又改为邑城公立学堂。

高竹在新会当地被称为“高老番”。粤俗以外国为“番”,当地人以为高竹久处外洋,又习西医,故称此名。他的事迹鲜为人知。著名史学家新会人陈垣清末在广州创办并主编《光华医事卫生杂志》时,研究医史,对高竹的生平有所探究。陈垣在乡间闻说,高竹为康熙的太后治疗乳疮,赐之“金特”(据陈垣所考,其实是十字架之讹传),令其以之圈官荒之地以为食邑,高氏性高洁,不忍以金特圈民地,而将其置于高岗。长期以来,乡人以其地属高氏,不敢上岗砍柴。据乡人称高竹坟上立有十字架,高氏祠堂供有宝石,相传即当年用以治愈太后乳癌的药物,高氏子孙视为宝物。陈垣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硫酸铜矿物而已。由于说是为太后治疗乳疮,语属不雅,所以对他的事迹文献上缺少记载。应陈垣所请,乡人还将高竹的遗像寄给他看,由像上说明得知高竹的字为嘉淇及任养心殿御医。陈垣认为,高氏“为吾国人习西洋医术者之祖也”,并撰写《高嘉淇传》刊载在《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二期上,使这位最早的中国西医师的名字及生平事迹得以流传下来。

如何学好解剖学

学好人体解剖学的方法。

一、端正态度,培养对人体解剖学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说,不了解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就无从谈起对疾病的治疗。因此,医学生必须明白,人体解剖学不学不行。既然必须学,那么就要端正态度,逐渐培养对人体解剖学的浓厚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形成敏锐的观察力、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思考力,必将增强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内在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观看挂图、标本和模型

心理学认为:人对新事物的认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识只有归到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对原有的体系加以更新才会牢固。因此,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关键,也是掌握学习主动权的重要措施之一。人体解剖学的预习方法应以阅读教材为主,预习的目的并非一定将下次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掌握,而是要通过预习知道下次课的主要内容与其以前的哪些知识相关;出现了哪些重要名词;感知预习的内容哪些是比较重要的、不易懂和不易理解的,并在难于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在听课时特别给予关注。

三、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加强记忆的必由之路,也是学好人体解剖学不可忽视的步骤。

(一)有针对性地及时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对学到的新知识,1小时后只能保持44.2%,1天后只留下33.7%,2天后只剩下27.8%,6天时剩下25.7%[3]。说明遗忘具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特点。因此,在课后及时进行复习是十分重要的,从而可见放弃课后复习只在考前突击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按照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复习以达到牢固掌握、熟练描述、准确指认的程度。针对部分预习、听课、复习后还未理解、搞清楚的内容,可以通过请教教师、同学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弄清楚、搞明白,力争不留死角。千万不可将其放在一边,不闻不问,随着不明白内容的积累,必然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打击学习、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自信心。

(二)使用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

1.尝试回忆法

又称过电影法,即在课后,利用课间、饭前、饭后、睡前等闲暇时间,将教师讲过的知识点,按照上课时教师的板书提纲或教材的纲目结构,在头脑中“再现”一遍。能再现的往往说明自己已经掌握,不能再现的往往说明没有掌握,学生可以通过查看笔记、教材等方法及时给予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将使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文图物结合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具有专业名词多,形态描述繁杂,理论知识不好掌握的特点,若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其效果将不尽如人意。为达到较快、较好掌握所学知识点的目的,在课后复习中应具体做到将文、图、物三结合。所谓文是指教材的理论叙述,图是教材插图、解剖挂图或解剖学图谱,物是指解剖实验室的标本或模型等。[4]在解剖学的课后复习中,学生应将三者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的文字描述来指导观看标本或模型,辨认与理解标本结构在体内的位置、结构特点及各器官、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当遇到按照理论叙述在标本上难以确认的结构时,可对照插图或解剖图谱的标注加以确认,通过对图、物所示结构的观察,掌握其特征,进而加深对教材中理论叙述部分的理解和记忆。

3.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记忆方法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多、内容、部分教学内容枯躁、抽象、难懂易忘,导致学生复习负担重、记忆难度大。因此,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恰当运用记忆方法,可将复习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凌乱为有序、变枯燥为生动,进而起到优化复习内容,增强复习效果的作用。(1)歌诀记忆法是把记忆内容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来记忆的方法。实践证明,有节奏、有韵律的内容比杂乱不齐或零碎的内容易学易记。例如:8块腕骨的名称及排列次序按常规方法记忆起来较麻烦,若采用歌诀“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则记得牢且容易记。脊髓外形特点用歌诀记忆则为:“颈腰两膨大,终止腰一下,表面六纵沟,锥丝马尾巴。”(2)列表记忆法是为了防止混淆、便于比较,把一些内容繁多、性质相近或相对的内容,通过列出表格的形式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例如肌学内容较多,起止点难记,作用复杂,但通过列表记忆法则一目了然,便于复习记忆。(3)比喻记忆法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如:复习肾的三层被膜时可将其比喻为“棉袄”,由内向外,可把纤维膜比喻为“里子”,脂肪囊比喻为“棉花”,肾筋膜比喻为“面子”,肾上腺比作两块“垫肩”,使用这种方法记起来形象而简单,一下子就记住了。此外,还有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和数字记忆法等,根据复习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记忆法,有助于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效果。

(三)做适量的习题

解剖学的相关习题,一般是将解剖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设置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借助习题进行课后复习可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强调和总结、提高和深化。同时,通过课后练习,学生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人体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搞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才能进而激发学习热情,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做到了这一步,学好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够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而这些必将为今后继续学习其它医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解剖人体的是谁?在什么年代?

王清任据传是中医解剖学第一人(有待考证)

清朝康熙某年间,康熙帝龙体欠安,每日定时寒颤、高烧、大汗,苦不堪言。太医们望闻问切,辨证施治,药方百出,却一概无效。后来,西方传教士刘应和洪若翰根据症状说是康熙帝患的是疟疾病,以金鸡纳霜(奎宁)施治,立竿见影。西药的真实疗效震惊了朝廷和国人。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中医祖宗章法,遭到质疑。到了咸丰、道光年间,就隐隐地酝酿着质疑老祖制、改革中医学的新思考。王清任就是其中的标志性人物。

王清任是中医学历史上唯一有据可考和名扬海外的中医解剖学家。但是,他质疑灵素解剖之谬误和非凡的人体解剖成就,被长期封杀。原因很简单,他的著作《医林改错》和解剖学,离经叛道、“毁坏祖制”,构成了对千年中医学“正道”的反叛,很自然的遭到了中医界的无情讨伐。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幼时习武,系武科举出身,后改学岐黄医学,以行医为业。相传,当年的玉田县知县,要把鸦鸿桥收为“官桥官渡。王清任为民请愿,坚决反对收费。县官怀恨在心,唆使未经王清任治好或死亡的病家,借口寻衅去县衙告黑状。王清任只好远离家乡,后来于北京开设药铺“知一堂”,渐渐“名噪京师”。

王清任在二十岁时已精通古代医籍,对《灵枢·素问》和其它医书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深表怀疑,在行医过程中倍感解剖知识的重要。他认为,“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否则,“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他在研究了古代的一些脏腑书籍和脏腑图形后,发现里面存在着不少矛盾和疑点,于是感慨地说:“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从此,他开始了对人体结构的解剖、观察和研究。

王清任30岁时,在河北滦州行医,时值瘟疫大流行,小儿尸抛甚多,儿尸在荒郊遭恶狗撕咬、内脏暴露,王清任便利用早晨时间察看儿尸脏腑血脉。后对未掩埋的300多例儿童尸体,逐一进行解剖和观察。他在奉天和北京时,曾三次去刑场偷偷观察刑尸及其内脏,以了解人体的脏腑结构。在没有尸体供解剖研究时,他就解剖家畜。于是,王清任挣断了封建社会缠绕在灵魂上的重重束缚,打破了中医不解剖人体、仅凭想象坐而论道、杜撰病机的陈规陋习,填补了中医解剖学的千年空白,成为中医学解剖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解剖人体并做动物解剖实验的伟大医学家。

王清任在人体解剖中发现,遵循了数千年的《灵枢·素问》中的人体脏腑之说,存在严重谬误,许多医书对脏腑功能的解释都不正确,于是酿成了病理不明、药力不效的千古大憾,故必须改正。王清任将42年来的实地解剖所见,绘制成了

大量的人体脏腑草图。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刻版刊行了《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王清任中医解剖学的辉煌成就,震惊了来华洋人,震惊之余,英国人德员曾把该书上卷的一部分译成英文,刊登在1893年和1894年英国的《博医会报》上。

王清任的科学著作,并没有被中医界当“科学”接纳,而是遭到了无理痛斥。《医林改错》作为中医学的第一部科学著作问世之后,本应该起到推动中国医学飞速发展的作用。可是《医林改错》的出版发行,众多所谓“名医”对《医林改错》和王清任本人进行了猛烈攻击,说王清任是个“不自量”的“狂人”。所谓“《医林改错》”,是“越改越错”,是“可怕的流毒”;反对者中,一部分是囿于冲不破传统伦理束缚,把毁伤(解剖)他人身体,视为“极其不仁”。有的漫骂王清任解剖、研究尸体,是“教人于胔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王清任的理论,是“离经叛道的悖逆学说”,还有人怀疑他的解剖学是“拿经典做靶子”,企图“驾圣人而上”,王清任是什么“哗众取宠出风头”云云。

现代“中医”怎样评价《医林改错》呢?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几千年来对“脏腑”的定义,从未真正使用过解剖学和形态学的方法,“五脏六腑”藏象学说……始终是一种功能化的概念,而不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器官……中医学说的脏腑……并不就是那几块血淋淋的肉,而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能包含了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比如中医所说的“心脏”,并不仅仅是解剖学上那个由心肌瓣膜组成的拳头大小的物件,还包括了大部分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甚至还有思维功能。有的居然认为:王清任对解剖学的研究走的是一条不该走的路,是什么“吃家饭,管野事”。说他根本就不该去研究什么解剖学——机械的解剖学如何能解释得了中医?更有人说:“王清任是在不自觉间,偏离了沿袭几千年的传统中医轨道,靠近了西方医学的研究道路。”

王清任的《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遗漏,但它是中国现代以前医学中唯一的科学著作。中国医学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有据可靠的医学科学家王清任先生,在《医林改错》出版的第二年(公元1831年),在抑郁怏怏中,与世长辞。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们应该如何学好解剖学基础

一、解剖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学科,是医学科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以及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和位置毗邻关系的知识,掌握解剖基本技能,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和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医学中有1/3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所以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科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汽车修理工,不知道汽车由哪些零件构成、零件如何组装、零件有何作用,能修好一部汽车吗?同样一名医生,如果不知道人体由哪些系统、器官和结构组成,不知道这些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不知道这些器官的功能,能治病救人吗?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吗?

二、解剖实验课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体,研究的范围是人体的形态结构,这些都可以在实验室通过标本或模型中直观、形象地学习和认识,有些内容不安排大班理论讲授,而放在实验课中学习:解剖学描述多、名词多,据统计解剖学名词约占医学名词的1/3,大量的名词也是解剖学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花大量时间来记忆,但是单靠死记硬背,效果并不好,而且十分枯燥乏味,据有关研究证实在众多的记忆方法中,以实物记忆的效果最好;解剖学考试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期终理论考试,另一种是实物标本考试,这种考试按一定内容、分阶段地进行,一般进行四次,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以检验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一般解剖学实验教学时数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以上,所以如果想学好解剖学,或者想取得高分,就必须充分利用尸体、标本、模型和图谱,实地地进行实践和观察。由于解剖学实验课接触的都是尸体、标本和模型,开始接触难免害怕,标本保存液一般为福尔马林,有较强的刺激性,上课时眼泪鼻涕一起流,或者有些同学嫌脏,因而不愿动手而袖手旁观。要上好解剖实验课,首先必须克服这种心理,不惧怕,不怕脏。一定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勤动手,勤动口,善于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只要肯下功夫,多花时间,一定能学好。

(一)总则

学习过程中应手眼耳口脑五者并用,突出一个“勤”字。

手:勤动手(解剖操作、辩认实物、善于动笔)。

眼:勤看(教材、实物、图、记录)。

耳:勤听,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听讲。

口:勤提问、勤讨论、勤口诵。

脑:勤思,亦即同时接受手眼耳口“学习”的同一知识信息在大脑皮层形成“深刻痕迹”,使之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二)具体记忆方法

1、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认识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2、加强直观教学,促进形象记忆。

试验证明,认识某一物体形态各所需时间是:语言需求2.8秒,线条图约需1.5秒,黑白照片需用1.2秒,彩色照片需0.9秒,实物则为0.4秒。

亦即众多形象直观教学中,尤以实物教学最有助于记忆。因此,应尽量到实验室接触实物。

3、遵循科学规律,狠抓课后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识记后初期(约20分钟至24小时)遗忘最迅速,尔后要相对慢得多。因此,对于解剖学这门记忆内容极其浩繁的学科,课后复习十分重要,而考前突击的做法,显然违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4、注意轻重缓急,牢牢抓住重点

学习时,明确划分“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见教学大纲)。重在“掌握”,重视“熟悉”,善待“了解”。

5、运用记忆技巧,提高记忆效率。

(1)比较记忆。将相反或相似内容进行比较。

(2)特殊记忆。对某一整体,当需记忆其中大部分内容时,有时仅需记忆特殊的部分。如:鼻窦开口部位可取记上鼻道开口的鼻窦,前臂肌神经支配可仅记尺神经和桡神经支配范围、七条眼球外肌只须记住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外直肌由展神经支配,其余均由动眼神经支配等。

(3)“头文字法”记忆。如:“景致动人嘛”(踝管诸结构由前向后排列顺序)、“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腕骨名称及排列)。

(4)理论联系实际记忆。如:上下肢大出血如何压迫止血?

(5)活记忆。a、先理解后记忆,如:空肠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吻合:b、结合活体记忆。

(6)绘画记忆。要诀:学好形态学,应画形象图。位置需准确,线条要清楚。比例要恰当,重点要突出。注解要确切,批示莫有误。

(7)分析记忆。a、根据形状分析,如:圆孔、卵圆孔、棘孔。b、通过结构分析,如:视神经管、颈动脉管、颈静脉管。c、局部位置分析,如:茎乳孔。d、名原则分析,如:桡侧腕长伸肌。

(8)综合归纳记忆。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归纳。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中同一性质问题归纳在一起。如:进食后,糖类物质经何途径到达右手拇指?在此产生的CO2和H2O经何途径排出体外?

(9)前后联系记忆。将前后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0)笔记记忆。经思考形成笔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核心,找出规律。

(11)编成顺口溜、歌诀记忆。如:手掌正中三指半,剩下尺神一指半,手背桡尺各一半,正中侵占中指半。舌根苦,舌尖甜,舌背两侧有酸咸。

💟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相关问题

1、问: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什么时候上映时间?

答:这部影片的上映时间是2024-04-20 04:26:17

2、问: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国产剧在哪个电视台播出?

答: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目前只有华数TV、1905电影网、咪咕视频、河塘影视等线上播出,而且还没有在电视上播出。

3、问:国产剧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演员表

答:在线观看非常完美是由达达执导,周宇鹏领衔主演的国产剧。

4、问:哪个平台可以免费看破碎的拥抱,狂野的爱

答:免vip在线观看地址http://www.sdhnyf.com/movie/1011091-bofang-1-2/

5、问:手机版免费在线点播有哪些网站?

答:hao123影视百度视频手机版unsv影视PPTV电影天堂

6、问:在线观看非常完美评价怎么样?

Mtime时光网网友评价:2023热播《时间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绪论》,楚岩笑了笑,也不否认,继续道可前辈有没有想过,这一次结束后,上古前辈突破十二界,实力又提升了一大层,那此地的压力,必然也会增长,没有新的力量进入,这压力可就要前辈们自己承受了。

丢豆网网友评论:王勇强行挤出点笑容来,期盼着江虎能接受他的提议。结果江虎给了他一窝脚,冷笑道:你当老子是傻子吗刚刚老子可是亲眼看到有鬼手从宅子里伸出来,明显有鬼,这地方谁还敢要,谁敢住还两亿,二块钱老子也不要

游客bx5NOD3网友评论:2023热播 《时间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绪论》等到第六层的时候,在这里终于感受不一样的气息,一团团属于地狱之塔的力量,在和那股奇异的力量相互僵持着,而在这个中间的地方,一个通天的白色石柱耸立在那里,在他的四周无数涟漪不断翻腾升起。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08-2018

统计代码